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
您现在的位置: 东部法制网 >> 文章中心 >> 企业 >> 正文
海尔:逐渐迟缓的巨人
作者:新平    文章来源:本站原创    点击数:    更新时间:2013/6/9           ★★★

市场敏感的退化,所有制的滞后,以及接班人缺乏等“大企业病”,将使海尔的未来成长受到巨大制约。

  在9月份新出炉的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中,海尔集团位居第48位,是进入前50强的唯一家电(行情 专区)企业。2008年,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1190亿元,亦是目前家电企业中唯一的千亿巨头。

  在海尔的表面风光背后,却隐藏着巨大的隐忧。在海尔的身后,美的虎视眈眈。目前,美的排名第68位,其收入亦达到海尔的四分之三,同时,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,未来家电行业将出现更多的巨头,不仅是美的、格力、长虹、创维,TCL等,亦有可能后来居上。

  外患不平,内忧又起。海尔近年来在主营业务上增长脚步放慢,在企业改制上的迟缓,以及接班人缺乏等“大企业病”,将使海尔的未来成长受到巨大制约,海尔能否成功度过千亿帝国的危机,浴火重生?

  海尔已近增长的极限?

  以规模而论,海尔无疑是目前家电企业的龙头。

  值得注意的是,海尔早在2005年,其收入就已达1060亿元,成为“千亿帝国”已历三年之久。

  事实上,自2005年以来,海尔即遭遇增长的困局,甚至一度出现主业亏损的窘境。从2005年至2008年,海尔销售额由1060亿元增长1190亿元,年均增幅仅为5%,同期主要竞争对手美的却从2005年的456亿元,增长到2008年的808亿元,年均增长达30%,另一主要竞争对手格力,2005年至2008年年均增长率也近25%,增速均远远超过海尔。

  而在海尔以往传统的支柱产业空调, 2008年同比下跌7.15%,而同期格力增长10.58%,美的更是增长28.77%,美的与格力的收入,已三倍于海尔,而在2009年上半年,占海尔主营业务收入1/4的家用空调同比下滑了34.43%,下滑速度惊人。

  近年来,美的表现出强大的扩张能力,通过并购华凌、荣事达、小天鹅等,产业布局更为庞大。同时,亦通过并购,规模迅速扩大。

  在主营业务方面,美的的增长前景,远远超过海尔,如按照目前各自增长速度,则美的将在三年内,即可跻身千亿巨头行列。

  海尔近年来主营业务的停滞,与其市场的单一以及反应机制的退化有关。最近,海尔进行了 “去制造化”的改革,但是,这种模式必然建立在利润高于行业的基础上。而成本优势是国内家电企业的最大利器。在利润日益稀薄的未来,作为大制造商的海尔去制造化,似乎可行性不大。而这种战略的偏离,未来亦将对海尔造成冲击。

  改制遭遇困境

  TCL的增量式改制,可谓最能为各方接受的方略,海尔最近几年也一直想仿效TCL,然而,在张瑞敏时代,海尔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期,改制已陷入困境。

  1997年4月,惠州市政府批准TCL集团(行情 股吧 买卖点)进行改制试点,并与李东生签署了为期5年的放权经营协议。根据协议,TCL到1996年的3亿元净资产全部划归惠州市政府所有,此后每年的净资产回报率不得低于10%。如果多增长10%-25%,管理层可获得其中的15%;多增长25%-40%,管理层可获得其中的30%;多增长40%以上,管理层可获得其中的45%。

  从1997年改制开始至2001年改制完成,正是TCL的飞跃期。1997年,TCL的销售额为54亿元,至2002年,则猛增至211亿元,年均增长率超过40%以上,高速的增长,使TCL既能保证10%的回报率,又能使管理层逐步获得实质性的股权。

  90年代中后期,也是海尔的飞跃期,从1996年至2001年,海尔销售额从62亿元狂飙突进到603亿元,年平均增长率近60%,增长势头比TCL更为迅猛,可惜,其时的海尔,是一个旁观者。错过了改制的最佳时机。

  海尔的改制,则从2003年开始,而事实上,自从2001年开始,海尔的速度即已放缓,2001年,海尔销售额为603亿元,至2008年,海尔销售额为1190亿,年均增长率10%左右,与其高峰期相距甚远。

  李东生改制时,众多国有企业面临亏损境地,这也使得TCL每年的净资产回报率10%即可为政府接受,但是最近几年,国有企业竟逐步走出低谷,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。

  在此情况下,海尔已经失去了增量改革的时机。国有企业普遍增长强劲的情况下,政府一般情况下不可能允许海尔在低于平均增长率的情况下改制。

  更要命的是,最近几年,政府对于国有企业的控制日益加强,对于国有资产流失的防范,成为普遍的心态。也成为政府缓和与民众之间矛盾的策略。

  大势如此,张瑞敏纵有超人才智,也无法改变大局。美的近年的飞跃,其体制优势居功至伟。海尔改制的困境,将在未来制约其发展。

  后继无人的隐忧

  很多企业巨头,都为人才问题而困扰,特别是接班人问题,更是令无数英雄折腰。甚至很多企业因为无人才而逐步衰亡,或者是不得不出卖企业。

  出生于1949年的张瑞敏,刚至耳顺之年,已经步入人生的秋季。

  海尔近年的徘徊不前,折射出其经营的困境,而以一元领袖为主要治理模式的海尔,张瑞敏当负首责,一时间引起人们对于张瑞敏的广泛怀疑。

  前不久,海尔六大高管因业绩不佳去职,引起广泛关注。事实上,这只是一种隐喻。某种意义上说,他们是在代张瑞敏受过。

  增长缓慢的业绩,已经使张瑞敏的局限日益显现。如果没有张瑞敏,海尔无法从一个不知名的小厂成长为拥有千亿巨资的特大企业,但是恰恰是过往的功勋太过突出,使海尔产生了对张瑞敏的过分依赖,将张瑞敏推向了神坛,而走向神坛的张瑞敏,又注定无法被任何人取代。

  海尔不同于美的和TCL,在何享健和李东生手下,都是大将如云,谋臣如雨。海尔企业治理领域的威权主义和一元领袖模式,使其在接班人培养,特别是统帅之才的培养上,一直无大的突破。而严重的是,海尔似乎出现了权力的断层。张瑞敏与杨绵绵,其实是同一个时代的人,甚至杨绵绵比张瑞敏还要大几岁。而其新近几年崛起的接班人选,更像是执行者,缺乏像美的方洪波那样独挡一面的帅才。张瑞敏作为海尔思想导师与组织领域的领袖,他的过于强势,也抑制了帅才式人物的崛起。在张瑞敏之后,出现了人才的断层。

  后继无人的困局,使张瑞敏不得不延长其任期,未来的海尔要想完成改革,只有在张瑞敏这样强势人物的主导下才能完成。无论是明晰海尔内部产权,还是带领海尔走出近几年的低靡,乃至未来的国际化战略,都需要张瑞敏运筹决断。而已经走进人生秋季,最近几年频频出现战略失误的张瑞敏,尚能饭否?

  最近,何享健已经正式将美的的帅旗交给了方洪波,而张瑞敏举目四望,却无法找到可统领全局者。就未来人才储备来说,海尔远远落后于美的。这将使其在未来的竞争中受到制约。

 

 

文章录入:新平    责任编辑:jxpjxp 
发表评论】【加入收藏】【告诉好友】【打印此文】【关闭窗口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
  •    网友评论:(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,与本站立场无关!
    数据载入中,请稍后……

     

   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总编信箱 | 友情链接 | 版权申明 | 网站公告 |

    copyright: 2012-2029 dbfazhi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19001903号-1